书剑恩仇——金庸和他的江湖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说到这幅对联,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一个人名。是的,他就是金庸。作为华语文学界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金庸用这幅对联串起的武侠小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时代。

金庸生前曾经说过,希望自己能“大闹一场、悄然离去”。在这句意味深长的愿望里,饱含着大侠一生怎样的侠胆柔情和悲欢沉浮?他能“悄然离开”他所创造的江湖吗?在金庸逝世一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去探求金庸那个璀璨的世纪。

金庸

1

从1955年《书剑恩仇录》开始,在此后的17年间,金庸共创作过15部武侠小说,近1500个武侠人物。金庸为我们塑造了侠肝义胆、为国为民的武侠世界。可以说侠义在金庸小说中必不可少,它是金庸小说中最富人文精神的地方。金庸曾在接受许戈辉的采访中表示:“我写武侠小说主要的动机是觉得现在中国社会不大有侠义精神,希望提倡一下。”

《新晚报》上连载《书剑恩仇录》

1972年,金庸在完成《鹿鼎记》后宣布封笔,几乎令所有的金庸迷都为之惋惜。然而,这就是金庸,他宁愿“大闹一场”后,“悄然离去”。他用17年的时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人人皆可成侠”的世界。

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认为:“金庸的侠是真的侠,是动了自己的真情,动了自己的感情的那个侠。”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陈墨认为:“其实武侠小说,我们讲完全是个虚构的江湖。但是金庸先生他把这个真实存在的历史和社会这样一个纬度,也引入了他的这个小说创作当中。从而想象的世界和真实世界形成一个内在的张力,或者是一个倒影,或者是一个背景。”编剧史航认为:“金庸笔下的侠是夹缝中的人,但是那些人那些侠告诉你,在夹缝中也可以做人。”

《明报》上连载《鹿鼎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掀起金庸热。金庸武侠小说进入内地后,盗版之风随之而来。1985年,金庸授权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剑恩仇录》,首印50万册,定价4元,毛利润达50万元。金庸获得5万元版权费。

百花文艺出版社《书剑恩仇录》

金庸将5万元版权费全部捐赠,并表示将授权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全部小说。或许这是金庸打开大陆市场的一次尝试。遗憾的是,最后并没有实现。八年后,金庸与三联书店开始合作。时任三联书店总经理的董秀玉,率先把金庸小说集带到内地。

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董秀玉

三联版金庸作品集

2001年《金庸作品集》告别三联版,进入广州版时代。无数读者通过文字想象着金庸的武侠世界。但让金庸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的,却离不开一部接一部的“金庸剧”。

制片人 导演张纪中

2001年张纪中版《笑傲江湖》成为大陆首部金庸武侠剧。迄今为止,张纪中共拍摄了8部金庸武侠剧,被公认为华人世界中拍摄金庸剧最多的一位导演。正是在一部部作品的创作中,张纪中也感受到金庸先生的真性情。

2

金庸在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以动情的笔触写下了“十万军声半夜潮”这一大自然的奇观。浙江大学教授徐岱认为:“家乡的情怀永远是在他的心里,所以他是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向他的家乡,或者说向他的理想中的家乡致敬。”

红旗出版社总编辑徐澜认为:“金庸很愿意写钱江潮。我觉得潮水,因为这是他家乡的一个特质,这个应该也是他的家族里面的血液里面的基因,所以这个特质让他一路裹胁着,钱塘江潮一路裹胁着让他走了很远很远很远。我记得他回来时间最多的就是跟观潮节相匹配的季节,也就是每年的10月份前后,海宁潮水最大的季节他要回来。”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海宁袁花镇赫山房。1936年,金庸考入浙江省立嘉兴中学。嘉兴古城,烟雨楼畔,金庸本可以安心求学,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的炮火响了,浙江的嘉兴、海宁等地,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在校长张印通的带领下,师生们开始了千里流亡,最后到达丽水碧湖。在联高的一年级,16岁的金庸遭遇到人生的第一次危机。

少年金庸

金庸后来自述,在学校撰文讽刺训导主任沈乃昌先生而被开除,是生死系于一线的大难。同时,他也承认“不怕重大压力而在文字中畅所欲言,这也是后来《明报》所以得到成功的一个主要关键。”

浙江省立联初亚历山大级毕业纪念 第三排右一为金庸

此时的中国大地正处于战火纷飞,前途茫茫的时刻,但对于刚刚中学毕业的金庸来说,他还是决定,到千里之外的重庆继续他的求学梦,实现自己的外交官梦想。但在重庆中央政治学校的学习期间,金庸因不满学校纷争,不合理的校规挺身而出,终为校方所不容。一年后,金庸就被校方辞退,金庸又一次面临失学。西南大学教授韩云波认为:“金庸他后来能够把江湖的这种勾心斗角也好,或者说这种所谓的正邪斗争也好,写得那么淋漓尽致,写得那么出彩,我想这是跟他早年的这段学习经历是有关系的。其实这就是他的一个生活体验,就是他深入生活,只不过这个他是被动的,有些作家是主动的。”

这段乱世求学、漂泊异乡的经历,无论是在金庸先生后来的小说创作中,报业浮沉中,还是社会活动中,无疑增添了厚重的人生色彩以及刻骨铭心的感悟。

3

金庸一手写武侠小说,一手写社会评论,在高度商业化的香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据不完全统计,金庸武侠小说全球发行量已经超过3亿册,由武侠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多达百部。此外,金庸更是白手起家,一手缔造了香港知识分子的大报《明报》,被誉为20世纪后半叶香港文人办报的成功典范。

对于金庸来说,办报纸不同于写武侠小说,这并非是一件浪漫的事。除了掌握一磅白报纸的价格,金庸也坦言职工的薪金和退休金也要小心计算,“不可随便放松,为了使企业成功,非这样不可。”《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和《金庸与报业》作者张圭阳则认为:“对金钱来说,金庸要作为生意人他用的非常谨慎,私人的财富他有时候又很豪爽。”

1959年《明报》创刊号

1959年,南下香港的第十一个年头,金庸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1959年5月20日,这一天《明报》正式创刊。《明报》初创,筚路蓝缕,金庸曾表示写小说是为了提升报纸的销量,对他来说办报才是主业,写小说是办报纸的副产品。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认为:“某种意义上是小说养了报纸。在这里与其他作家不一样的是,金庸既写小说也写评论。这才是他的特点。”

金庸与报业结缘的历史向来已久,早在金庸在衢州中学读书时,就曾在《东南日报》上发表多篇文章,并结识了《东南日报》的编辑陈向平。1946年,金庸回到杭州后,在《东南日报》开始做外勤记者,主要负责收听外国电台、广播,从中选取有价值的国外新闻并编译成国际新闻稿。随后金庸又考取上海《大公报》,从杭州前往上海。

在动荡的乱世,《大公报》始终“保持文人论证的本来面目”,力图“用舆论的力量纠正这个时代的错误、黑暗与罪恶”,不断地“发表负责任的评论”。胡政之、张季鸾等老一辈报人的精神对金庸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48年香港《大公报》复刊,金庸被派往香港《大公报》。多年后,金庸仍清晰地记得南下香港的这一幕,写下了“南来白手少年行”的诗句。

金庸在东南日报社职工保证书

1961年《明报》发行已上升到两万多份,但仅靠武侠小说,《明报》很难成为一份知识分子的大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金庸发表了大量的社论,对政治局势进行中立的报道和评论。不到十年间,《明报》日发行量迅速突破10万份,跻身香港大报的行列。

4

写武侠小说只是金庸的副业。金庸的主业其实是他的《明报》。从时间上来看,自1959年创办,到1993年易主,《明报》确实占据了金庸一生中34年的时间,刚好是他武侠小说生涯的两倍。

金庸将他对国事民生的关切洞悉都倾注于一篇篇社论里。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金庸对上世纪后半叶香港及中国大陆重大历史事件的准确预测。这一点连他自己也颇为自得,他说他写社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作预测”,而且“后来事实大都应验了。”苏州大学教授汤哲声认为:“金庸写社会评论具有他的敏感性。聪慧、敏感,同样也可以看到他的全局性的观点。”

1972年,作为小说家的金庸宣布封笔后,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他的《明报》及其政论中。站在香港这个特殊的瞭望角上思索两岸三地的时事与政局,金庸以他的洞见与热情承担起了更多的历史责任。很快,金庸遇上了一个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1973年春,随着蒋介石退居二线,更加务实的蒋经国向已成为华人知识分子意见领袖的金庸发出了采访邀请。

回到香港后,金庸在《明报》上写下了3万字的连载 《在台所见·所闻·所思》,讲述他为期十天的台湾之行以及与蒋经国的一席长谈。

查良镛《在台所见·所闻·所思》

1981年2月26日,金庸在《明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香港未来的一个建议》的社论。金庸预测,中国政府会在香港租约到期15年左右正式启动和英国的谈判。5个月后,金庸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邀请。此时,距离上一次他接到中国外交部的邀请,已经过去了31年。这一天,他早早起床梳洗一番,穿好西装,打好领带,来到了人民大会堂。31年后,迎接他的已不再是中国外交部的普通官员。

金庸与邓小平

1981年从北京回港后,金庸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了这场影响香港未来的讨论,几乎每隔两三天就发表一篇有关的社论。这些社论后来被他集结成册,以《香港的前途——明报社评之一》为名出版,可见对这个阶段的发声他是何其珍视。

张圭阳采访时表示:“到了1982年-1984年中英谈判的时候,英国千方百计希望影响金庸,希望利用他的影响力去做一个筹码跟北京去进行讨价还价。一个凳有三个脚,香港也做一个脚,当时的港英政府在香港推了很大力的宣传力度,希望香港媒体全部支持他的理论,把香港扶持起来成为独立的第三方这样。金庸站在爱国立场他坚决反对这个。”

金庸在明报大厦办公室

1985年6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正式成立,59个委员中有23人来自香港。查良镛以记者的个人身份担任基本法政治体制起草小组的港方负责人兼经济体制起草小组成员。

年过花甲,第一次参与全国政治,金庸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提出了很多方案和建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双查方案”。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双查方案后来并没有得以实施,这也成为了金庸心头永远的遗憾。然而,金庸并非不懂得遗憾的艺术。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曾经由无数个遗憾和孤独时刻组成。

2018年10月30日,金庸走完了他94年的璀璨一生。但他的江湖和侠义永存。“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

在金庸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一同回望这位世纪老人璀璨的一生,也深深感受到了他那留有余地却又广阔无垠的人生气象。感谢他给我们创造的那个包罗万象的江湖。感谢他给我们留下绵长悠远的回味与想念的余地。

编辑:苏珍妮、巴塔木

从书剑到飞狐外传:年代相近的江湖,飞狐比书剑好在何处?

书剑恩仇录和飞狐外传的年代只差了十多年,而书剑的主角团也在飞狐外传中出场,只从这个角度看,似乎书剑和飞狐是射雕与神雕的关系。但真正看过这两部书的都会知道,这两部书的写作风格相去甚远,而不同于书剑江湖似乎都在围着红花会转,飞狐外传的江湖广阔的多,同时书剑恩仇录时期其实金庸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内容有很大程度受到水浒传的影响,而水浒传加近现代武侠小说,就成了不伦不类。

同时红花会实力过强相对来说作为boss的清廷高手太过弱势,但偏偏金庸不能改变历史,最后导致陈家洛临阵送妻却还是让红花会灰溜溜的跑路,给读者看得也十分憋屈。

书剑恩仇录

而飞狐外传的情况就好得多了,金庸在此时已经完成了双雕,笔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更是真正有了自己的风格,同时江湖更像是一个大的湖海,而不是某个势力的一亩三分地,并且胡斐虽然年轻,但给人的印象却比书剑陈家洛那个会武功的书生鲜活多了。这里来详细谈谈飞狐外传比书剑恩仇录好在何处。

一、江湖远为广阔

相比于书剑,飞狐外传的江湖扩展相当之大,除了李自成的四大护卫这几家的功夫外,天下掌门人大会引出了一百多个门派,虽然不可能每个门派都写出特色,但给人有印象的却也有韦陀门、八仙剑、九龙门、二郎拳、燕青拳、昆仑刀、醉八仙、三才剑、黑龙门、华拳门等等等,而这些都只是配角甚至龙套的门派罢了,都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以胡斐曾经假扮的华拳门为例子,这个门派是北方一大宗门,他们自信武功并不在八卦门、太极门这些大派之下,有“华拳四十八,艺成行天涯”之称,整个门派有四十八路拳脚器械,由于分裂变成了“艺、成、行、天、涯”五个分支,因此势力弱了,门中两大高手武功也确实跟同代八卦门的掌门人王剑英差不多。

胡斐

而下笔力去描写的,毒手药王、程灵素的药王门种种下毒手法也可谓匪夷所思,而药王门更是金庸小说中第一个把毒药、用毒手法玩出花的门派,之前写的射雕,西毒欧阳锋虽然以毒闻名,但其实欧阳锋的毒药虽然厉害,但下毒手段却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而药王门除了毒物特殊之外,下毒手段我们看石万嗔的。

程灵素见他不必从怀中探取药瓶,指甲轻弹,随手便能将所需毒药放出,手脚之灵便快捷,尚在自己之上,不禁暗暗惊佩,凝神看他身上,瞧出了其中玄妙。原来他一条腰带缝成一格格的小格,匝腰一周,不下七八十格,每一格中各藏药粉。他练得熟了,手掌一伸,指甲中已挑了所需的药粉。练到这般神不知鬼不觉的地步,真不知花了多少功夫,如此一举手便弹出毒粉,对方怎能防备躲避?

而这七八十格大概率藏得药物都大不相同,练到神不知鬼不觉的弹毒药,记得不同毒药放在何处,可谓是大功夫了。后文中瞎眼的石万嗔跟曾铁鸥喝酒,对面几个人盯着他的情况下,都能让他神不知鬼不觉的把毒药下到酒中。

石万嗔

而我们说程灵素用毒的心机,她把七心海棠制作到了半截蜡烛当中,她算到自己死后,石万嗔在当晚必然会回屋查探,而彼时胡斐因为麻药未消,石万嗔会以为胡斐已经死了,而找那药王神篇因为是大晚上要点蜡烛,而屋子里完好的蜡烛石万嗔会担心会不会做了手脚,于是去寻觅已经烧过半截的蜡烛,但偏偏这烧过半截的蜡烛才是真的有剧毒。

二、价值观更符合现代人

飞狐外传的价值观其实更符合现代人,尤其是胡斐竟然会为了钟阿四这种完完全全的小民数千里追杀凤天南,钟阿四什么背景都没有,就是一个被恶霸凤天南欺负的小民。这样的人在长大后脱离宏大叙事,意识到自己的寻常之后其实可能更给人共鸣,而胡斐为了这么一个素不相识的小民,不管爱人的求情,不管朋友的求情,不管凤天南给足了他的面子,还是要伸张正义。这才是人们真正希望遇见的侠客,而胡斐出身贫民,不似世代的簪缨陈家洛给人距离感。

而红花会作为主角方,本该是正面的一方,但行事却极其霸道,骆冰看上了韩文冲的白马便出手偷走(设定上这匹马是数世难见之物),而后韩文冲找上门来,红花会听了骆冰偷马之事,反而一起笑了起来。

陈家洛问起情由,骆冰将抢夺白马之事笑着说了,众人听得都笑了起来。原来红花会虽然不禁偷盗,但骆冰心想总舵主出身相府,官宦子弟多数瞧不起这种不告而取的勾当,是以一直没说此马的来历。

骆冰

在此处原文用了红花会不禁偷盗来形容,你会发现这里价值观现代看来相当有问题的,而之后作为失主的韩文冲询问自己师兄是否是红花会所杀,红花会不仅不好好解释,无尘反而当面威胁,表示不是我们杀的,如果你不相信,你敢不信我们,那胆子不小啊!

无尘冷笑道:“我们红花会众当家说话向来一是一,二是二,几时骗过人来?你不信他话,就是瞧我不起。嘿嘿,你瞧我不起,胆子不小哇!”

除此之外,红花会挑拨王维扬和张召重比武,王维扬一个快七十的老头被折腾的下狱并且与张召重一战中差点丢了性命,事后金庸竟然安排王维扬原谅红花会,丝毫不以为忤,这显得莫名其妙。

三、朝廷方武人的塑造

这点其实有些见仁见智吧,个人认为到了乾隆朝清廷已经统治了一百几十年了,统治水准也比蒙元高得多,书剑那种以红花会极其亲友团为主视角,整个江湖对于朝廷一方效力的武人呈现鄙夷态度是不合理的。

乾隆

更何况古人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本身学武到朝廷工作就该是很多人的选择,飞狐外传中武人对朝廷的态度整体是有中立,虽然仍有一些第一流人物鄙视朝廷鹰犬,但参与天下掌门人大会的一百多个掌门还是以受到福康安的邀请为荣。

同时,飞狐外传中的一些武官虽然效忠朝廷却也不失习武之人的本色,例如聂钺佩服胡斐的为人,加上胡斐是因为信任自己这才遇险,于是舍命救了胡斐。王剑英、王剑杰二人曾经收了凤天南重礼帮忙化解恩怨,一开始看见胡斐武功高强时是犹豫要不要出手,但发现凤天南人品过于卑劣,就完全不理会他了。

而哪怕是已经沾染了旗人权贵习气的周铁鹪,却也在受了胡斐恩情之后,冒着仕途以及性命的风险帮助胡斐潜入福康安府邸。

周铁鹪

本质上这些投靠朝廷的武人也是人,凭啥觉得他们一定人品卑劣受人鄙夷呢。

小说连载:《书剑江湖》之第一章楔子

我只是庙堂之中的一炷炉香,江湖之中的一粒微尘。

第1章 楔子

我曾从庙堂走过,也曾涉过江湖。一书一剑,度过了七十个年头,这其中尔虞我诈,血雨腥风。我庆幸没有在这场斗争中死去,却也为我低微的灵魂悲哀。

我不是历史的创造者,却是历史的参与者;我没有杀人之心,却有更多的人为我而死;我只希望我可以成为一个平凡人,却在不平凡的路上越走越远。

有人曾问过我是谁,来自何处,将去往何方?我只能回答:我只是庙堂之中的一炷炉香,江湖之中的一粒微尘。

在庙堂与江湖之中脱身而出,如今我居于这山水之中,将这个故事写于石壁之上,望后人观之悟道。

斗杓东指,天下皆春。

那夜子时,灵国国都阳明城内传来了一声婴儿的哭声,宫城之内众人的嘈杂声随之而起,国君抬头望着天,随后便吩咐婢女秉烛夜行前往魁星阁点灯。

魁星阁外,一位花白胡子的守门人拦住了要去点灯的婢女,问道:"夫人生的可是一位公主?" "你是怎么知道的?小公主生的可是俊俏,日后必然会是中原第一美人,你这老家伙,怎么能拦我和你闲聊,这点灯可耽误不得的。"婢女推开花白胡子老头,径直地往魁星阁灯台去了。

"公主便好,公主便好。"花白胡子自是知这点灯的重要,也没有再拦,只是自顾自地说着。 这魁星阁高百丈,婢女只能将烛火传至魁星阁内守阁之人,守阁之人登上魁星阁顶,将阁中最大的那盏灯点亮,顿时魁星阁灯火通明,而此时外城见魁星阁灯起,便也同时点起灯来,紧接着便是一直在等待着外城灯火的宫城外第一户人家,只等着灯火一起,自己也便点起家中的灯来,第二户看到第一户点起了灯,于是也便如此,就这样阳明城中千家万户一时间宛若白昼,家家户户都在庆祝这灵国公主的出生。

这城内点灯的习俗是灵国国君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每逢宫中有子嗣出生,务必点亮这灵国国都家家户户的灯以求平安,否则将来子嗣定将有难,故祖上便设下这百丈高的魁星阁,为得便是让外城的侍卫看到这宫中的灯。

这一夜,家家户户不仅点起了家中的灯,甚至还人人手里持着花灯在街上尽情地享受着春天夜晚的美好,这一夜也是阳明城内男男女女等了很久的日子,因为他们相信今夜是表达爱意最佳的时刻,凡是在今夜在一起的情人们都将会获得全城人的祝福。

所以伴随着灯火的还有一首首求爱的民歌和灵国百姓最幸福的笑声。

而与此同时,卫国国都银镜城中却是另一幅模样。

夜色初暗,卫国国都内的家家户户便紧锁了门窗,灭了灯火,早早睡去。城内训练有素的御林军在城中巡逻,凡发现有私自外出游荡者当众抓捕,入狱终身。

清明前的银镜城还是繁华热闹,一过清明便是如今这个模样,城中之人虽不知内情,却也猜到三分,大家笃定必是卫国国君又添了一位公子,因为上一次夜禁的时候乃是大公子出生的时候,所以如今这阵仗也定是有公子要来到这人世间走一遭,卫国之民并无抱怨,这本就是卫国一大喜事,只等来日公子出生,这夜禁也便就止了,国君还有可能一高兴,再减税三年尤未可知,毕竟上一次便是减税了三年。

卫国位于东境,东面临海,故设一关以御倭寇,此关名为巨门关,高百丈,平日里重兵把守,皆为男将,近日却有数百婢女前往巨门关中,只因这巨门关当年建造之时,不仅有百丈之高,更有千尺之深,这关下乃是一地下楼阁,名为巨门楼,卫国所有的奇珍异宝和珍贵物品全都放置于此,而最重要的便是这是卫国每一位公子的出生之地。

在卫国巨门关下,却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气氛,灯火虽灭,但依靠着这数以千计的夜明珠的冷光依旧可以看得清楼中人的脸上的笑意,大公子在等着自己的弟弟或者妹妹,而国君也在等着自己最小的孩子,只听到一声哭声,小公子便来到了这个世上,国君虽然没有得到自己最想要的公主,但是儿子一样也能让国君的脸上堆满了笑容,毕竟谁也说不清那个传说会不会在这一刻来临。

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被封闭在巨门楼中,楼外仍是一片寂静和黑暗。

第二天,卫国取消夜禁,减税五年。

我曾问先师,生儿育女明明是伦理之常,为何身在帝王之家便要如此兴师动众?

先师并未回答,只是指了指天,指了指嘴。我本以为是因为先师当年是渴了想喝天上之水,后来我才知道,这一切虽为伦理之常,却敌不过这天地轮回,因为那天除了是灵国公主和卫国太子出生之日,也是天上那紫微星落之时。

那夜,紫微星落。我也曾在丹元山上看到过,与之同时发生的还有变暗了许多天枢星和基本消失的天璇星,很久之后回过头再看当年,才知道原来灵国乃是天枢之星,阳明城点灯为得是让紫微星落之时,寻不到那天枢之星的所在;而卫国乃是天璇之星,本也可点灯化解,但卫国却是一公子,其生时之光不是点灯便可遮掩,只能深藏于地下,以避紫微星光。

很久很久以后,人们才知道当年的点灯和夜禁不仅救了公主和太子一命,也靠自己救了自己。

如今,想必有更多人想知道我是谁?为何会知如此国之密事。

诸位可认我尽是道听途说,但这后来之事,却是我亲身经历之事,所得所感便是这庙堂与江湖给我的最好的人生,如有奇遇之人,遇到丹元山,不妨入丹元山中一观这璧上故事,定会有所悟。

紫微星落不久,先师便认为我所学已通,但缺乏人生历练,便命我下山,悟清这世间万象为止方可上山,而陪我下山的还有背上的箱笼和箱笼里的那把玉衡软剑,就这样凭着这一书一剑,开启了我的庙堂与江湖。

豆瓣阅读:书剑江湖

标签列表

    发表评论